书客居 > 望春风 > 第25章 祝英台

第25章 祝英台


第二天一大早,华明鹤叫来了华敏之,要她去找市越剧团的陈叔叔取回被借走的南戏老剧本,顺便去超市买些纳豆,奶奶爱吃纳豆。

        “还有荞麦面、味增、生鱼片……”华老太太列了一张小清单。

        “好,那我去问月仙姨,看她有没有什么要带的。”

        “要去市里啊,那我和你一起去得了。”胡月仙反手解开围裙要去换鞋,却被华明鹤叫住了。

        “你留在家,我待会儿有事要你办。”

        “啊——这样啊?那我不去。蛮蛮开车小心啊,最近修路呢,山路不好开。”

        “好。”华敏之勾起钥匙往外走。

        “让郁城送你去。”华明鹤叫住她。

        他?

        “山路不好开,你国内的驾照才没拿多久。”

        “可是……”

        “家里有事,待会儿你二爷爷、林伯伯、陆伯伯,还有老镇长他们都要过来。”

        听爷爷的意思是要她支开郁城。尽管心里不情不愿,但她还是同意了。

        一路上不时看见有工人在测量、施工,不少树被连根挖起扔在一旁。遇到几个劳作的老农扛着锄头沿着马路慢悠悠地走,山中尽是些碎田,种着些花菜和萝卜。昨晚上的郁城莫名其妙,华敏之此时一点儿也不想理他。好在他也识趣,只专注地开着车,不多言语。

        车子停在文化广场,两人下了车,朝紫金环球大楼走去。说是环球大楼,其实已经是上个世纪末的建筑了,和京都的高楼大厦比起来落后很多。

        梁州越剧团在九楼,十楼还有一个中型演出厅。这会儿,演员和导演们正在排演新剧。和乐彩排还没开始,厅里乱糟糟的,演员们有的还在吃早饭,有些戏份重的已经在上妆走台,台上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置景放道具。几个调音师在调麦,乐师们和配唱在咿咿呀呀磨合着。

        他们在后排默默等着。忽然,从门后跌过来一个老人。估计是一路太急了,瓷砖地板上的红毯又破得不像样,她没踩稳,滑了一跤,跪在地上,颜料和画笔洒了一地。

        “小心!”华敏之连忙去扶她起来,郁城也跟过去帮着捡东西。

        “老婆婆!”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天在香积寺遇到的老人,她还是跟在庙里一样,穿着灰扑扑的衣裳,脸上是佛陀般的仁慈与宽厚。

        “啊?是你——你们?”

        郁城也感到吃惊,世界上竟然会有这么巧的事。

        华敏之扶老婆婆坐下,“老婆婆,您怎么会在这里?”

        “我是这里的道具师。”老人一边揉腿一边说。她看看华敏之,又看看旁边的郁城,香积寺的情景历历在目,又惊又喜,这是什么缘分?

        “你们?”

        “我们?”

        二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潘老师,快点,这里就等着你呢!”还好,舞美负责人替他们解了围。老人连忙收拾好袋子和他们道别,从侧门蹒跚进入后台。

        这一声喊把陈有声的注意力也吸引了过来,他匆匆跑过来。

        “是敏之啊,来了多久了?我也没看见。这位是?”

        “这是郁城,我带他来市图书馆找一些古籍资料。”

        “我是高老师的学生。”郁城主动伸出手。

        “哦——是高一良的学生。”陈有声点头和他握手。他再次打量郁城,心想,不愧是高一良啊,带的学生都是这样的阔绰少爷,出身同门,你高一良这个穷小子,命可真不赖啊!

        “呐,东西在我办公室里,我给你去拿。你们坐在前面去等一等。看会儿戏,别急。”

        突然来了两个神仙般的男女,好几个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往这边看。这两人倒是默契,一坐下就掏出了手机,低头各管各。

        郁城实实在在地浏览新闻,华敏之的手虽拨拉着屏幕,眼神却留在舞台上。梁州市越剧团在复排一出经典老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台上ab组几位主演,化了妆穿上戏服,正在合乐。这些演员看起来都是刚从戏校毕业的大学生,唱腔和身段都有些稚嫩,但胜在青春洋溢,描眉点唇,云肩水袖,单从舞台效果上来说,非常吸睛。舞台上的制景也很细腻。现在的好多戏曲舞美都过分追求精巧出奇,真马真房子,统统搬上台,渐变色的水袖阿宝色的戏服,满头珠翠满台珠光宝气,就连演叫花子的演员身上穿的百衲衣都是用绸子做的。不是令人眼花缭乱,就是让人大跌眼镜。

        但梁州越剧团的舞美却很简约大气,就拿这第二幕的草桥结拜来说吧,远山黛影,皆是淡青水墨,偶有一抹烟绿,清风醉人。台上只在中间靠后放一张两尺来高、六尺多长的梯状木箱,上面饰以立体的流纹、藤翠、夹杂着野花几朵,权当郊外的草桥。

        两个扮演梁山伯的小生表现不错,嗓音圆润,颇有韵味,尤其是a组的那一位,身高扮相和唱腔都十分出众,看得出来是个好苗子。而另外两个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却偏偏卡在了这场重头戏上。

        话说在祝英台的苦苦恳求下,祝员外终于答应了女儿,允许她女扮男装去杭城读书。她在兴冲冲前往万松书院的路上遇见了同样去求学的梁山伯。两个人一见如故,互相心生好感,当即在草亭下结拜为兄弟。

        这场戏的难点在于,花旦既要表现出祝英台作为女性的柔美和羞涩,又要有女扮男装的肆意和活泼。尤其是经典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整体的唱做要求都比较高。

        副导演在台上指导了半天,两个年轻的小姑娘的不是太娇媚就是太僵硬,节奏把握得不太稳,几遍过后,气息也弱了,除了还在调上,流派的韵味所剩无几。

        副导演急地挠脑瓜子,眼看大后天就要初演,一个小姑娘忍不住抹眼泪,抽抽噎噎,再也演不下去了。

        “休息十五分钟!稍后继续!”副导演拿着话筒喊了一声。

        这才是青春啊。华敏之看着台上的女孩,心里不禁有些羡慕。她从小就喜欢戏曲,江南的越调,只要是听过的,不出三遍,她都能差不多哼唱出来。无论是剧团里的陈叔叔,还是家里的月仙姨,都夸她唱腔纯正,音色清亮,就是和戏校里的人比,也是数一数二的。小时候,她每个周末都会去护台宫看老师傅们排戏,渐渐地,师傅看她来得勤,人又聪明,便拉上她和年纪轻的女徒弟们一起学唱念做打,因此也留下一些基本功。后来这事儿被爷爷知道了,虽说未明面制止,但她看得出来,爷爷是觉得唱戏这一行有些下作的。中间有那么一两年年,她就去得少了些。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护台宫里还是很热闹的。那时候,镇子里的戏班子还是靠宗族养着。每到周末照例要演两场大戏。周六演老戏,《红楼梦》《梁祝》《情探》《碧玉簪》《沙漠王子》《孟丽君》《唐伯虎点秋香》……这些文戏就不用说了,就连《双枪陆文龙》、《追鱼》、《穆桂英挂帅》这些武戏,也是常演常新。周天呢,响应政府的号召,是要演新戏的。什么是新戏呢?有些是现代戏,大学生村官啊,扶贫干部啊,农村企业家啊这些的。还有些讲革命事迹折子戏。她记得镇里的丁医生就曾被当作典型人物表扬过,关于他的事迹被排成了新戏演了好久,丁医生死活不肯来看,最后还是他妻子和林家的几个同辈人把他架到了护台宫按在了座位上,羞得他面红耳赤。华敏之站在正对着舞台的二楼过道里,趴在是窗台上看得一清二楚,一场戏整整一个半小时,丁医生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

        可那些新戏她现在一个也记不得了。老戏的唱词,无论是学没学过的,倒还是记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到了她上初二的时候,戏班子忽然地就撑不住了。老一辈的演员,一眨眼岁月如梭,四十岁时皮肤松了,嗓子倒了。先是扮相不美了,再是身材也走样了,接着是唱的也不清亮了。最最关键的是,挣得也没以前多了。没有人再愿意学戏了。刚入戏班的那会儿,她们以为还能在望里镇寻个铁饭碗,一辈子吃公家的用公家的,也是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白天不用在太阳底下干活儿,晚上回家舒舒服服地睡下,一张脸一天到晚都是白白净净的,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一亮相,那是多么光彩多么美丽啊!有些条件好的,慢慢地在师傅的教习下也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角儿”。

        那时候的护台宫也没有修整地像现在这么规矩,场地足有如今的三倍,那做起戏来才叫热闹呐!一到周六下午,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着好几里路过来看林妹妹和宝哥哥,看许仙和白娘子……到了夜里九点多种,戏散了,这些人又结伴而归,那是多么喜庆与壮观的场面呀!这么说吧,通往望里镇的这条大马路,原本就是这些看戏人踩出来呀!可惜若干年后,宽阔的马路修起来了,那些散落在大山里星罗棋布的小村庄,却永远地消失了。

        市里也有人来挖“角儿”,但人家一点儿也没想去的意思。她们都听说了,去了市里要离开亲人不说,三十岁以前还不能恋爱不能结婚,怕耽误演绎事业呢。还有,市剧团里的台柱子是要扛票房的,舞台出了差错还要扣工资……总而言之,还是望里镇好,山好水好,在这里活得叫人舒服,踏实!

        华敏之还记得,有一个和她一起学习的大姐姐,比她大六岁,后来成了台柱子。可当她怀里的娃娃能下地乱跑的时候,她却懊悔莫及了。先是戏班子里的做杂活儿的人,慢慢都跑光了。不是去外市做工了,就是去京都、北关跑生意去了。这些人原本都是村里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一伙儿,在戏班里得过且过混口饭吃。唱大戏时上蹿下跳搬东西挂幕布出份劳力,原本是她们眼里可有可无的“龙套”。可一场戏里若是没有了龙套,那又怎么撑得起来呢?那也就缺胳膊短腿,不是个完整的人儿了。

        班主先是让配角儿们帮着做杂活儿,后来,演小厮的,丫鬟的,蚌精夜叉的,也都纷纷不干了。他们素日里在班里地位要低些,和那些打杂的也混得熟些,此时消息竟比别人更灵通。眼看着这群人也跟着下海了,戏班里的后辈青黄不接,有时候连热闹一些的大戏也开不了锣。

        这些人戴表戴金链子回乡探亲的时候,那个姐姐和他丈夫大吵了一架,第二年,他们把不满两岁的孩子留给父母,也北上打工去了。今年清明,她看见过那个孩子,四岁了,还穿着开裆裤,光着脚坐在门槛上玩手机。也不知她父母怎样了。

        华敏之轻叩手指跟着调子边打节拍,边想着这些往事,不自觉就哼唱了出来。

        “久别重逢梁山伯,倒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喜的是今日得以重相会,悲的是美满姻缘两拆开……”

        软糯的低语从身旁断断续续传来,郁城侧头,看见华敏之正偏着头,目光暗淡,跟着外放伴奏在哼唱。这歌声很是哀愁。

        他忍不住侧耳倾听。越剧是南方剧种,京都还是以京剧和昆曲为主流,有些词他听不大懂。郁城对戏曲从来不感兴趣,他真正感兴趣地是身旁的这个人。印象里她对什么都是淡淡的,甚至带着点哀怨。而现在的她,似乎是多情的,浓郁的,丰富的。他放下手机,看得入了神。

        “敏之,六本,你看看,没有哪里坏了吧。”

        华敏之连忙起身接过剧本,只用手掌轻轻一抚,“没有,都很好。”

        “老师身体还好吧,回去代我问好。最近排戏也没来得及去看看老师,烦你代我问声安。等过一段时间首演成功了,我再去拜访。”

        “爷爷和奶奶都很好,您有空一定来。”华敏之和陈有声寒暄了几句,正打算说要走,舞台上却闹了起来。

        “陈导,陈导!你快来一下!”

        “又怎么了!”陈有声不耐烦地喊。他做了个手势,让指挥停了音乐,小跑上了舞台。他脾气有点暴躁。

        台上的人群自动散开,留下一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姑娘。

        “陈,陈老师,我,我觉得,我,我不适合这个角色,我,我老唱不好,总是拖别人后腿。”小姑娘一边抽泣一边说。

        陈有声的腮帮子鼓了起来,他尽量忍住自己的怒气。

        “怎么能打退堂鼓呢!唱不好咱们就多练,这么多老师和同学在这里陪你呢,其他人都还没抱怨一句呢,你怎么先哭上了?你这时候放弃了才是真正拖了大家后腿!知道吗?来来来,大伙儿都停一停,歇会儿,起来活动活动。你们,劝劝她。”

        “别哭了涵涵,我们陪你,没事的。”

        “别急,你一定可以的。”

        “妆都哭花了。”

        “有什么问题,钱老师,龚老师都在这儿呢,多问多沟通。咱们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调整。你要记住,咱们是戏校出来的,以后要靠这行吃饭的,这是艺术,也是吃饭的家伙,明白我的意思吗?这就是你的生命,命能轻易说不要就不要吗?给她倒杯水,温的,别拿冰水。我看你啊,是有进步的。台步不错的,水袖也比上个月好多了的,起腔也稳了,你啊,能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一点很好,但也要看到自己进步的,优秀的地方,啊。风扇别对着这边吹,嗓子怕劈叉呢,往那边移点儿……”

        演出厅里只开了一个空调,舞台上的灯光齐刷刷一打,就有些热。陈有声嘴上安慰着,内心更加烦躁,这一批戏校出来的苗子稂莠不齐,老生老旦最好,各流派小生倒不错,净丑凑合,可惜单单挑不出几个出彩的花旦。眼看团里的台柱子个个风华老去,今年团里着重培养新人。好不容易鸡蛋里挑骨头选了ab两组花旦,一个还勉强凑合,另外一个怎么教也教不好,倒也不是真笨得要命,只是戏曲这个行业啊,总归来说,要看祖师爷赏不赏饭吃。

        有天赋的,往台上一站,她就是一个角儿。

        陈有声抠抠眉毛让自己冷静下来。到底是要临时再换角,还是直接砍掉一组,是要保人还是保剧,他必须深思熟虑。正当他急地团团转的时候,华敏之和郁城还站在原地等他。陈有声略尴尬,不好意思地跑下台,走到一半,他的脑袋瞬间一灵光——要说祖师爷赏饭吃的,眼前不就有一位!

        “敏之,你看刚才演的怎么样?”

        “陈叔叔,我是行外人,不懂的。”

        “欸!别谦虚,你看过的戏曲理论可不比我少啊!你的唱功我是见识过的,怎么说自己是行外人呢?给陈叔叔一个面子,提几个意见。就把自己当观众,说真话。”

        这话来得突然,华敏之不能不说,又不能说重了。可她哪里知道,陈有声并不是想要她说,而是想要她唱。

        “呐,也不为难你,你给我们示范一段“小九妹“,让孩子们学一学。”

        周围的有些人都在暗暗观察着副团长和这两位客人的对话。现在放出这么重的一句,更让大家好奇——这个年轻的姑娘到底是什么来头?

        “陈叔叔,我很久没唱了。”

        “你刚才不是还跟着哼吗?”郁城说。

        华敏之转头瞪了眼郁城,不说话会死是吗!

        “我也想听你唱几句。”

        还说!华敏之的内心已经有了怒火。

        我也想我也想!周围的吃瓜群众一时间非常感激这位大帅哥。

        “来,到这来,琴师准备,小九妹!”陈有声递给她话筒。

        “我帮你拿书。”

        华敏之想把话筒砸郁城头上。

        尽管她一直保持平和,但郁城从她的眼神里已经感受到恼怒。这才像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嘛,她平时都太平静太无趣了。他偏偏要逗逗她。

        这个人还是香积寺里那个严肃正经的大老板,是那个在大观家里温文尔雅的好男人吗?要是在国外,要是身边没有人,华敏之早就抬脚踢他了。

        无可奈何地接过话筒,调试了音,周围安静了下来。舞台上那个哭个不停的姑娘也朝这边看过来。她不扭捏,这份自信还是有的。

        “仁兄有所不知。”咑——咑咑,尺调腔起。

        “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钦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我此番杭城求名师,九妹一心想同来。我以为男儿固须经书读,女孩儿读书也应该。只怪我爹爹太固执,终于留下小九妹。”

        尖团音规规矩矩,真假嗓切换自如,花腔华丽婉转。起调、落调、拖腔,既活泼稚嫩,又昂扬明亮,不足百字的唱段,像唱出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看得出来她没有全放开。但正是这一份紧张,恰恰符合了人物面对异性时的羞涩和撒谎的慌张。

        周围哗啦啦响起一片掌声,有几个人高声喝起了彩。舞台上的小演员们都惊呆了。她们大多从小接触戏曲,不乏世家出身。在戏校接受了四五年的专业训练,除了老前辈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高手,而且她还这么年轻!一时间,羡慕与危机感重重袭来。

        “你啊,不唱戏可惜了。”陈有声跺脚深深地叹息。

        华敏之朝台上浅浅鞠了一躬,“这是我练得最多的一段,后面的就不会了。”

        陈有声笑着摇摇头,“你啊你啊!”

        几乎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了眼前这位神人。甚至在后来,还有几个领导想让陈有声去把华敏之招到剧团里,陈有声啥都不说,只报一个华明龙的名字,就把对方吓退了。

        弹琵琶的师傅想让她再来一段,陈有声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天外的彩云是追逐不到的,不如就让她随风飘走吧。

        “为什么要撒谎?”前脚刚跨出演播厅,郁城便幽幽地问。

        华敏之抬脚再他脚踝上轻踢了一脚,白了他一眼,“就你话多。”

        郁城一挑眉,心里觉得很爽。


  (https://www.skjwx.cc/a/95406/95406723/11174027.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