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111)

宜昌边边(111)


宜昌边边(111)

        △借用照片示意

        一一一、敢问长官何人也

        简豹向着那个军人拱了拱手:“军爷,敢问长官何人也?”

        清末民初的时候,除了一些造反的农民武装进出四川需要走水路而路过宜昌,三峡和鄂西深山里面的土匪和山大王还未成大气候,只敢在宜昌边边比较远的茶庵子、杨岔路一带称王称霸。宜昌城内外还算安全,所以没什么驻军。据侯叔轩在《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里回忆:清末宜昌镇台衙门下属操防营和宜防营:“有兵勇数百人,用的都是陈旧武器和独子土枪,平时不注重训练,每月发饷银3两多,领饷后有的回家,有的在市游荡。军纪很差,时生事端”。

        武昌起义和宜昌反正后,清朝的操防营和宜防营被撤销,随即招收学生新兵一百多人在铁路坝车站驻扎训练,1913年开赴南京参加反袁(世凯)战争;1914年,新任宜昌民军司令的喻洪启在宜昌征兵一千多人进行训练,后来,喻洪启被撤职,这支正在训练的部队也就地解散了。由此可见,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时间,宜昌没什么兵,即便把宜昌说成是“川东鄂西咽喉”也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也罢,可这里实际上也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从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将中华民国改成中华帝国、自己当上了洪宪皇帝,蔡锷在云南举兵护国,到1916年6月7日,袁世凯一命呜呼,国务院通令全国下半旗志哀,学校停课一天,全国人民停止娱乐一天,文武官吏停止宴会二十七天。西南各独立省区全都悬旗志庆,全国人民表现得皆大欢喜。可无论如何谁也想不到,袁世凯之死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天下太平,反而因为群龙无首或者说是群雄称霸,一场全国性的大混战由此开始。

        先是北洋军阀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开打,再就是各地方军阀窝里斗;然后是北方的北洋军和南方的北伐军打擂台,其中还夹杂着那些躲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杀戮而没被杀光的人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拿起武器而组织起的工农红军在与国军的反复厮杀中居然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一下子变成兵荒马乱的局面,陷入连年战火的煎熬。而日本人的趁虚而入,才使得全国形成“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成为共识。

        正好处于川江与荆江交汇处的宜昌城因为“川盐济鄂”而崛起,因为对外开埠而凸显重要,更因为“土药纳税”而变得繁荣。到那个鸦片满街泛滥的时候,宜昌就太有钱了,谁控制了宜昌就等于控制了钱袋,而有了银子,就可以在一个“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的社会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于是,有着自己武装的各路军阀就和戏台上的角色那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宜昌城的各路军队“几满谷满坑,各公所,庙宇,即全为充满,而旅馆,客栈,号栈,亦全为所占;迎风招展之军旗,与荷枪鹄立之卫兵,相望于途,而街头巷尾,亦无片刻无军人行踪也”。

        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一篇《宜昌六宜昌政治》中有这样的记载:“宜昌军人既多,又甚庞杂,各缠红布——或蓝布——于左臂,上印一字,以为区分标记,谓之”臂章”。如(一)”总”,上游总司令军队(即第八师)。(二)”悫”,卢金山军队。(三)”忠”,于学忠军队。(四)”佑”,宋大沛军队。(五)”森”,杨森留宜军队。(六)”黔”,袁祖铭留宜军队。(七)”周”,周西成留宜军队。其他禁烟查缉处之”禁”,总督察处之”察”,军法处之”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诚五花八门也。”

        各位看官,您说您弄得清吗?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794.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