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278)

宜昌边边(278)


宜昌边边(278)

        △现在的三维地图(高楼包。围中的三层小楼即是人。委宿舍仅存的4栋)

        二七八、人。委宿舍的布局(5)

        原来在人。委宿舍主gan道的后门处、木桥街旁、青砖围墙外,还有一个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的堰塘,那就是古代的王家大堰剩下的zui后几处水泊zui大之处。笔者写到这里,突然浮出脑海的就是朱熹老先生的那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得不佩服唐宋大家对”半”字的运用自如,除了画龙点睛,还有余味悠长之感。比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里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张继在《枫桥夜泊》里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huang庭坚《菩萨蛮》里的”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还有声称半山上居住在半山园中的王安石所写的:”锺山独归雨微冥,稻畦夹冈半huang青。”

        那个堰塘的水面比起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自然大得多。靠近人。委宿舍的这边,除了有宿舍大院的公共食堂,还有养猪的猪棚、堆放燃料的糠壳房(糠壳、锯末是当时所有公共食堂的主要燃料),以及宿舍大院里zui大的一个公共厕。所。右侧堰塘边建有青石垒成的保坎,一堵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白墙掩映在垂柳之中的是肖家巷的居士林。而在堰塘的对面,则是当地居民住宅黑压压的一片鱼鳞般的瓦ding,一张用厚实的木料制成的马凳架在水边,长长的伸向塘中,那是他们淘米洗菜和洗衣服的地方。

        当年的那塘水面至今想起来仍然心驰神往:chun风吹来,几场chun雨之后,池塘里的水就慢慢地充盈起来,居士林后墙岸边的那些婀娜的柳树便萌发出一片片初染鹅huang的新绿;盛夏时节,蛙鼓声声,那就是”huang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意境,入夜之后,点点繁星映在堰塘的水面,萤火虫提着闪烁的灯笼四处游荡;当片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的时候,那就是chun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这片池塘留给笔者的记忆永远是清澈、美丽和富有诗意的。可是那个清凉的池塘是不准孩子们下水游泳的,因为水底呈危险的锅底形;那塘水也是不准饮用的,因为里面解。放前曾经有走投无路的人投水自尽;那塘里的鱼也不准捉,谁都知。道那是居士林的那些居士放生的……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池塘的水质还没有受到污染,蹲在塘边,可以看见清澈的水中,小虾通体透明,触须可见。于是大呼小jiao、邀朋唤友,从家里拿来竹制的筲箕或细眼罗筛,顺着岸边慢慢挪动,自然就会有所收获。就是现在有些百思不得其解:那个时候为什么只会找些玻璃器皿放着欣赏,却忘记了小虾其实也是一道美味?

        那位从小就住在人。委宿舍6栋一单元一楼、并在1。9。81年与同住在宿舍的女友结婚,直到1997年才搬走的肖峰回忆:那年,人。委宿舍四面围墙,只有两个前门和后门。前门,在四新路;后门,距离环城东路不远。我家住在六栋楼,距食堂很近。还记得食堂里有一男炊事员高度近视、打赤膊,搭一条shi毛巾于右肩上,用一铁锤”当。当。当。当”敲钟几声,che开了嗓子喊:”打开水哦!”他也记得食堂后有一旱厕。后面,一堰塘,从木栅栏门的后面,是居士林。旱厕旁,是一小空地,邻居见缝cha针,。种了一几畦菜。旁边,是个养猪平房,茅草ding,砖头砌的猪圈。我曾经见到过,当年还经常喜欢爬在一小树上哂太阳。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63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