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320)

宜昌边边(320)


宜昌边边(320)

        △人。委宿舍的第四栋zui后一瞥

        三二〇、后记(下)

        一直为这篇新文。章的标题犯愁,开始设想为《我是人。委宿舍的儿们》,似乎有些懒婆娘的裹脚的嫌疑,就改成了《人。委宿舍的前世今生》,可是当动笔的时候就知。道写的不仅仅是那个令人梦牵梦绕的大院故事,可就是找不到准确表述,偶尔的一闪念,很贴切主题的”宜昌边边”浮现在脑海里,就有了些满意。不管以后的标题是《宜昌边边的百年风华》还是《宜昌边边的故事》,还是回归到zui简单直白的《宜昌边边》,都是同一个内容,也是恰如其分的。

        虽然祖籍不在宜昌,笔者可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宜昌人。活了大半辈子,如果不在宜昌城内居住,就是在”宜昌边边”晃荡:在中书街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先后在红星路和学院街小学启蒙,四新路的四中成了自己的母校。”宜昌边边”的人。委宿舍记录了自己的青chun年华,城内的新街则是工作的开始。之后家的所在地从隆中路、红星路到南正街、艾家巷、四方堰等等,不是城内就是”宜昌边边”。

        所以,在很多年里,笔者就是中。心城区的常客,就几乎熟悉老城区和宜昌边边的每一条老街古巷,也与那些街道相互交集。这么多年的风云变幻,我已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融入在这些街道里;我不得不爱这些街道,因为我不仅目睹了它们的发展和变迁,也目睹了它们的破败与衰亡,也欣喜的看见沿江一带有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有些区域和人。委宿舍似的变成了都市里的村庄,有些建筑也和仅存的4栋一般在旧城改造中轰然倒地,一点痕迹也没有。

        因为有了曾经在人。委宿舍大院的那段经历,我们也就继承了父辈们从骨子里带来的那种红se基因;因为与生俱来的gan部子弟的标签,也就使得每一个儿们人格独立,坚忍不拔,学会了用正直善良待人,用坦诚热情做事,在心底保存着被生活怎样都蹂。躏不掉的美好理想,以及ting直的永不言败、宁折不弯的脊梁!无论四季如何交替,无论生活如何演绎,无论是否身在海外,无论是否儿孙绕膝,曾经在那座大院成长的我们,永远都是人。委宿舍的儿们!

        站在如今新桥巷、也就是原来人。委宿舍圆巴巴的位置,四顾尽是陌生的楼栋,可脑海里却满是苗圃那一片碧绿的小树林,骑着车穿过法国梧桐林荫道上班去的父辈,食堂开饭的钟声,小池塘里的小鸭,大池塘边的垂柳依依,夏ri晚饭后楼下乘凉的大家,还有男。孩子呼啸而过的身影,女。孩子欢快的歌声……时间之中的人。委宿舍就如同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缓缓向前流动、缓缓变得遥远,缓缓成为记忆。

        为了不让那段阳光灿烂的历史真正消逝,笔者就写了这部《宜昌边边》。期待着每一个带着怀旧气息的看官跟着笔者重温宜昌边边的民。国风华,重温人。委宿舍的儿们所共同曾经拥有的zui好的家园。它们不仅是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悠悠旧影,也是迤逦而来的历史回声,所以每每想起曾经的人。委宿舍,想起大院里的儿们,那熟悉的人与物都永远温暖如初。

        向在数次街访和写作中向笔者提。供资料、线索、回忆或文字说明的木桥街、肖家巷、四新路和人。委宿舍的所有前辈和儿时伙伴说一声感谢,向永远是笔者坚强后盾的宜昌四中(68届)初一六班的所有同学道一声辛苦,向那些虽然远在天涯海角、却有求必应的网友送一个真诚的笑脸,向曾经在宜昌人。委宿舍大院里住过的所有儿们道一句衷心祝福:岁月如昨,我心依旧!

        (初稿于2019年建。国70周年。前夕,完稿于2019年双十节夜)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587.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