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73)

悠悠大公桥(173)


悠悠大公桥(173)

        ▲照片左侧是联众发展的新华机器厂

        1951年9月1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一马路与大碑巷拐角处的一个院落响起,就有些喜欢看热闹的人围拢过来,对着那几个敲锣打鼓的指指点点。望着在升腾而起的火药硝烟中变得有些模糊的“联众机器厂”白底黑字的厂牌,李来顺机器厂的老板李志奎有了些喜悦的激动,对一旁咧着大嘴笑着的龙盛昌机器厂的老板龙家盛说了句:“龙老板,是不是把大家叫过来一起握握手,毕竟从现在起就是一家人了!”

        “可不,还得感谢政府,把我们这些搞翻砂、造机器的联合在一起!”龙家盛爽朗答应,他扭头冲正在美滋滋抽烟的渝兴隆机器厂的老板刘满银一笑:“刘老板,都说兄弟一心,其利断金;都说三人为众,我们可是十二条好汉在一起,好日子在等着我们!”

        刘满银哈哈一笑:“说得对极了,从今以后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于是就有十二只男人的大手握到一起了。

        宜昌建城之初,仰仗的就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可是明清两朝直到“川盐济鄂”开始,才有了木船运输的黄金年代,才使得从上河街(现在西陵一路江边)至大南门沿江一带帆樯如林,连档接尾达数千只,船户船民万人以上,并形成了川楚八帮和湘帮各划地段,招揽客货的局面,也才带来了宜昌城昼夜鼎沸,一片繁忙景象。

        不过由于运输工具都是木船,而宜昌仅仅是一个上下货物的过载码头,城里十之八九的生意都与航运有关,街道的形成和沿江一带的商铺都与长江相连。比如板桥河街(现在西陵二路江边)至小北门(现在环城北路江边)一带为青土果街市,小北门至镇川门(现在西陵一路江边)一带为山货土特产行栈街市。

        到宜昌开埠前,最为热闹的镇川门至大南门一带的街市主要有海味、竹篾缆绳、土布,布疋、广货(百货),烟号、酒庄,粮行,花行,米行、盐行,木料行(又称板院子)等。可就是没有工业。说来也是,木船需要的除了船板、帆布、竹篙,似乎与工业能挂上钩的就只有锅碗瓢勺、斧头铁锤了。况且木船在宜昌多是临时修补,大型维修和船舶制造多在云阳、万县那些木材资源丰富的码头。

        清末民初,随着宜昌开埠,随着轮船从武汉上行宜昌,立德乐的“利川号”首次穿过三峡天险抵达重庆,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洋船”在长江航道出现,越来越多的轮船在大南门到大公桥一带的“洋码头”上停泊,就有了对金属零配件的需求;同时因为川汉铁路的兴建,就有了对铁制工具的大量需求。

        加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连续发生震惊全国的乱兵抢劫严重事件,无论是新商埠区的洋人、教会,公司行号,还是老城较大的工商户和家境殷厚的大富人家为了防备再发生类似抢劫,需要大量的铁门、钢栅子、活动拉窗、保险柜等钢制用品,同时,随着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搬迁后的永耀电厂在一马路建成,发电厂的维修、架线等工程也给日渐兴旺的翻砂业增添了不少业务;与此同时,电能动力取代了原来的人力或柴油机发电,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机器厂在一马路到大公桥一带聚集。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41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