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79)

悠悠大公桥(179)


悠悠大公桥(179)

        ▲1960年的宜昌磷肥厂

        时间还是在1951年9月1日,一马路与大碑巷的拐弯处原渝兴隆的门市部、新成立的“联众机器厂”大门前进行的开业大典仍在鞭炮声和锣鼓声的热闹气氛中进行着。也许那些当时人能意识到,一马路到大公桥一带的那些巷子,就是宜昌机器制造业最初的发源地,联众机器厂就是后来许多厂家的摇篮。

        但他们不可能预料到,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壮大起来的宜昌市机器行业中很有名气的一机厂、二机厂、长航船厂、柴油机厂、机床厂、钢球厂、电机厂、鄂西织布厂、利民化工厂等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能工巧匠,姚阿毛、顾阿金等培养了无数机械技术力量的老师傅,被誉为宜昌市的“工作母机”,而那些新厂的领导中也有不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宜昌的机械工业起步早,早在上世纪初期,国人大都视之为神秘莫测的机器就已经在宜昌出现。不仅能仿制,还能有改进、有创新,生产的纺织机械、粮食加工机械和船舶机械还能远销外地,享誉四方,使得国人能用上“宜昌造”,就不仅为那些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勤奋而感到骄傲,也为宜昌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而感到骄傲。

        但是宜昌的工业起点低,据宜昌市统计局《宜昌在前进》(1949-1983)记载:解放前的宜昌市,街道狭小,房屋破旧,到处破烂不堪。反动派留下的仅有一家能发500千瓦的小电厂,几家小手工作坊(1983年的《宜昌概况》补充说:1949年宜昌现代工业寥寥无几,数得着的是,装机容量只有500千瓦的永耀电灯公司。泰丰织布厂、星光电池厂和四明肥皂厂等是半作坊式企业,工业产品种类不多,质量也差),全市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只有380万元。

        由于种种原因,宜昌这座城市由于远离省会武汉,又靠近鄂西山区,解放后各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很缓慢的发展节奏之中,说的好听一点就像是“世外桃源”,说的不好听就是被遗忘的角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宜昌在当时的西坝工业区开始有了一些小型工业项目,几乎都很小,只有宜昌船厂、磷肥厂、民康药厂等少数几家略微有点规模。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至1964年的7年中,正常年份的全市(以下均指地市合并前的宜昌市建制)工业总产值只有可怜兮兮的3000多万元。

        全市的建成范围除了原来的宜昌古城,新发展的中心城区还只是在上起北门、下到九码头(三码头)这样一个狭长的、小小的沿江走廊。城区里面满目尽是狭窄的道路、破旧的建筑、东倒西歪的板壁房和肮脏的阳沟,除了沿江的一溜码头,全市既没有知名的亭台楼阁,也没有名胜古迹,唯一的西陵公园很小,用宜昌话讲,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全市近10万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是靠码头而生存的,总共仅有一万多工人。

        全市只有两座交通岗亭,没有公交车,电力也很匮乏,停电很正常,物资供应也很匮乏。中心城区只有解放路最热闹,解放路上那座因为打通云集路而被拆除的三层楼的红卫商店最大。城北以汉宜公路(夷陵大道)为界,东山“坡上包谷小麦,坡下稻香鱼肥。”而城南被长江所阻隔,即便是后来城区经过延伸,变成沿江大道到东山大道,中心城区最宽处也不过2055米。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410.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