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84)

悠悠大公桥(284)


悠悠大公桥(284)

        ▲1984年大公桥沿江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划定宜昌城区的“午”字段里就包括大南门外正街、后街、正街至天官桥、滨南湖四周。宜昌码头形成很早,不过,随着宜昌开埠,越来越多的轮船的到来,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英国怡和洋行在滨江路一马路开辟码头,并以二马路为界,长江上游段为“土码头”,二马路以下为“洋码头”。然后就有了一马路码头、一马路下码头、大碑巷码头、内地会码头、三北公司码头、三北台子码头、川江公司码头、验关房码头和盐局码头这样一批“洋码头”。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完成了隆中路、日新里的道路铺设,修通大公路(一马路至天官桥溪口),建成大公桥(今已成涵洞),并填南湖(现已成公园)修建了康庄路,形成了大公桥片最初的雏形。可惜因为先有日寇入侵,后有国共内战,待到硝烟散去,炮声消失,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河街(复兴路)才向东延伸至下铁路坝以下,九码头因为有了五十年代后期始建的港务局客运站才风生水起。

        那是解放后的1950年,宜昌军管会将从环城西路到杨岔路亚细亚之间的码头经过了重新编号,大南门为一码头,大公桥为五码头,也就有了胜利一路的九码头,杨岔路的十四码头。接着就是因为“原有的14座码头中,1至8码头河坎坡度大,枯水季节离坡岸太远,约300公尺,洪水季节水流湍急。”刚成立的宜昌港务局请来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又请来苏联专家一起勘查,认为十码头至宝塔河段更适合港口作业,至此开始,宜昌港口中心进一步下移。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地名志》中有关于这些码头的记载:“宜昌市港区现分为长航宜昌港区和市辖港区两大部分。”“长航宜昌港市内港区主要辖九码头(长航统一编号为三码头)至十七码头(长航统一编号为十五码头)之间的港区,港岸线长约2。4公里。”“其中九、十、十一、十三码头为客货码头(以客运码头为主),十二、十四、十七码头为货运码头”。

        《地名志》指出:“除长航港区外,宜昌港其余部分均为市辖港区,由宜昌市港航管理处统一管理。港岸线总长29。5公里,建有各类码头和水下设施80余处,其中公用货运码头8处,客运码头5处,客渡码头5处,汽车轮渡码头3处,锚地2处以及各单位专用货运码头32处,客渡码头3处,泊船码头15处,水下设施3处”。按照长航的统一编号,大公桥为一码头,并确定“一码头到五码头为客运,五码头以下深水港为货运码头”。可是谁会想到,昔日的边缘码头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快崛起,并很快取代了九码头(三码头)宜昌航运中心的地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公桥沿江一线就有着一座屈原码头,停靠的是宜昌到秭归的班轮,有着从大公桥到红旗电缆厂的单位轮渡码头,大公桥到红光港机厂的汽车轮渡码头,还有一个属于搬运二公司的货运码头,本来就很热闹。相对于不远处九码头始建于1957年的宜昌港客运站每天只有宜昌-汉口,宜昌-沙市,宜昌-重庆,宜昌-巴东四条航线和重庆-汉口,重庆-上海两条过境航线,也是势均力敌。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304.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