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鲜红翠绿半尘埃 > 第164章 第一百六十三回三辩士再叙鹅湖会一庶人重拾隐士情

第164章 第一百六十三回三辩士再叙鹅湖会一庶人重拾隐士情


之后一行人就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小山丘,山上花草丛生,站在山顶上,林南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下山之后远远的就看见有人等候在那里,他们赶紧趋步上前深鞠一躬,林南一说:“诸位也是来书院参观的吗?”站在最前面的那位中年男士说:“我们是经常在这一带活动的社团,听说有外地的社团来了,我们特来迎接。”林南一说:“冒昧的问一句,足下学的是哪一家?”对方说:“我们学的是儒门王学。”大家找一处平地落座,又购置了一些茶汤。

        对方说:“足下远道而来,我们未尽地主之宜,实在是失礼了。”林南一说:“我们本是不告而来,失礼又从何说起呢?一定要说失礼也应该是我们。我在读《传习录》时,看到有人这样解释,当初阳明与某人格竹,按照书中显示,此人应该叫钱友同。可有人在断句时不是这样断的,却说与钱友同论如何如何,钱友指的是一位姓钱的朋友。窃以为这种说法非常不错,因为我们不曾有这样的习惯,把姓刘的朋友叫刘友,姓钱的朋友叫钱友,姓赵的朋友叫赵友。”对方静静的听着,然后淡淡的说:“这有什么不妥吗?”林南一说:“既然如此,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下去了,其实各执一端也没有什么不好。”气氛忽然紧张起来,林南一在心里盘算,把钱友同说成是姓钱的朋友又说名字,不方便被提及,这是最强词夺理的一种解释。对方看到林南一这样一副表情却耐心的说:“不必执着于此,执着于此便是执于一端,违背了中庸之道。”

        一听这话,林南一的火气立刻就上来了,说:“把钱友同称为姓钱的朋友,所有支持这种解释的论据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什么当时不方便提名字?又说正因为大家都熟悉,才把它称为姓钱的朋友。把这种违背常理的解释奉为圭臬,这就是王学为什么衰落的原因。”又说:“我很感慨,有岛国有人资助修建先生的坟墓。同时我也很感兴趣,王学在岛国到底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有人曾经告诉我,在岛国的动漫当中,随处可以见到王学的影子。”而对方却对此不愿意多说,林南一心中有这样一个盘算王学之所以在岛国兴旺,而在本土衰弱。关键原因就在于,在岛国,王学是庄稼,在本土,王学被视为杂草。

        两个人又聊到了格竹,林南一认为格竹发生在林南一见到娄谅之后。理由很简单,在见娄亮之前,阳明是一个喜欢嬉笑的人,见过娄谅之后。因为娄亮告诉圣人之道,必可学而至,而这里所说的学就是要格物穷理。回家之后,阳明就与一位叫钱友同的朋友在一起商议,钱友同先进行尝试,格了三天病倒了,阳明随即替补,格了七天同样病倒。由此两个人感慨,要做圣贤实在是太难了。阳明回过头又去钻研兵法、溺于词章、出入佛老。终于在龙场悟道。对方听得非常仔细,等林南一说完了才说:“这件事情陈来先生已经澄清过了。”

        林南一说:“对此人我很不熟悉,你能否详细说一说。”对方立刻从包里掏出来一卷书翻到那一页指给林南一看,瞧过去才发现上面写的大致意思是。自朱熹以来阳明之前,从来没有人用这种方式去格竹,阳明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由此可以推定这种荒唐事一定发生在阳明少年时。林南一说:“那我倒要请教,足下觉得阳明自己认为这事儿是荒唐还是不荒唐的?我也希望足下能够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进来讲阳明之学的人很多都是朱熹门人。他就站在朱熹的角度来评判王学,那么他就有充分的理由淡化格竹事件对惩处理学的冲击。”对方说:“以足下高见,格竹事件是怎么冲击程朱理学的呢。”林南一说:“阳明与钱友同先后,对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进行了实践,结果就是没有把竹子的天理格出来,反而先后病倒。由此可以证实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批评,认为朱熹学说支离破碎。如果把格竹事件当作是阳明少年时的荒唐之举,那么娄谅对阳明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呢?正因为阳明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和陆王心学,要是在见过娄亮之后没有发生这件事,阳明很可能就要沿着朱熹的路子走下去了。”

        对方身后有一个声音说:“朱熹所说的格物大概也不是坐在那东西的面前一直看吧!”林南一说:“有一位李先生也曾经说过,自己不会像阳明那么笨,而是要把竹子切片化验。其实就算是切片化验,也不一定就是那么好的方法,理由很简单,天下之大,品物之盛,每一个都拿去切片化验,你如何能忙得过来呢?庄子曾经说过,其生言有涯,其知也无涯。用有涯之声,追逐无涯之知识,而且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今天有所得到了,明天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所以按照朱熹的方法去格物穷理,结果就是耗尽心血也不能如愿。朱熹用的是苦功夫、笨办法,而陆王用的方法再简单的多,他们强调的是发明本心。尧舜没有读过四书五经,难道尧舜不是圣人吗?你掌握的知识比尧舜还要多,难道你比尧舜还要高明吗?”

        两个人没有办法说服彼此,偶尔争的非常的激烈。但当两个人争的精疲力尽时,林南一说:“我盼望着王学能够兴盛,我也希望王学的影响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方说:“其实我也发现了一个倾向就是王学门人最后纷纷与程朱合流,表面是理学与心学互补,实际上就是心学归入了理学的洪流。”当晚在当地一家旅店下榻,两个人几乎聊了一夜,明日登程,二人有些依依不舍,在场的其他人也都很受感动,下回分解。


  (https://www.skjwx.cc/a/38321/38321749/798605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